近年來,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支撐起了我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大廈,有效促進了課程決策的民主化和課程結構的多元化,推動基礎教育公平而有質量地發(fā)展。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總結我國校本課程建設歷程,提煉有益經驗,反思實踐問題,對于開創(chuàng)課程育人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fā)”一詞最早是在1973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課程研討會上提出的。我國學者隨后引入這一概念,并賦予其豐富的本土內涵。20世紀90年代起,眾多學校開展課程革新的本土實踐,成為我國校本課程建設的先行者。20多年來,校本課程在廣泛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規(guī)范與制度,不僅推動學校的課程實踐,也支持了課程政策的迭代建構和課程學術的持續(xù)深化。
從一個簡單的“舶來概念”到當前成為課程育人的重要力量,校本課程歷經了政策、學理、實踐反復交互的本土自主建構之路。
在校本課程建設中積累寶貴經驗
經過20余年的校本課程建設,我國校本課程已經從一個概念、一項政策、一種試驗性探索,走向了每一所學校的教學實踐。這一歷程中積累的重要經驗,極大地提升了校本課程建設的質量。
國家方案引領。我國校本課程建設的一大經驗就是依托課程方案的逐級轉化引領進行統(tǒng)籌設計和實施。從國家課程方案中強調校本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到各省級課程實施辦法根據(jù)各省省情部署校本課程推進工作,再到學校編制課程實施方案明確校本課程的具體科目與課時安排等,校本課程在三級課程方案的引領下,既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又通過方案管理的民主賦權極大激發(fā)了一線學校的創(chuàng)造性和活力,為我國校本課程“遍地開花”奠定了有效的機制基礎。
整合理念凸顯。整合建設是校本課程的一大特色。其一是文化整合。校本課程往往扎根于地方文化特色和學校辦學理念,是學校教育哲學在課程建設上的校本化表達。例如,杭州市筧橋小學堅持“讓每一個學生展開夢想的翅膀”的辦學理念,建構了“豐翼校本課程”,作為推進學校特色化辦學的重要抓手。其二是“五育”融合。各學校在推進校本課程建設中注重以此為抓手推進“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例如,煙臺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以“‘五育’并舉提升素養(yǎng),立人課程綻放精彩”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理念,以校本課程為抓手,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
實施方式創(chuàng)新。在校本課程實踐中,中小學注重推進教學、教研組織形式創(chuàng)新,從而為課程育人增添活力。例如,濟南高新區(qū)東城逸家小學以校本課程實施為契機,打破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實行走班制教學,化“行政班級”為“活動班級”,探索出“學校少年宮”發(fā)展新模式。同時,校本課程在實踐中還往往成為校本教研的重要抓手。例如,成都七中東校的校本課程積累了一套成熟經驗,既注重評價反饋,組織學生評選出最受歡迎的校本選修課程并頒發(fā)證書,又通過新學期校本選修課啟動儀式,鼓勵開課老師設計課程宣傳海報,并分享教學經驗。
信息技術賦能。在人工智能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很多校本課程建設很注重信息技術賦能,將人工智能嵌入選課系統(tǒng)、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課堂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在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有效地催生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及評價改革。
校本課程建設指向課程育人
20余年校本課程建設的成就值得肯定,但教育強國建設呼喚更優(yōu)質的校本課程,以更好支撐課程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未來,應進一步加強校本課程的制度建設、學理研究和實踐探索,持續(xù)推動校本課程高質量育人,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有力的課程支撐和人才保障。
聚焦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當前的實踐中,將校本課程視為點綴的情況并不罕見,管理上只管“有沒有”而不關注“質量高不高”,實施上擺樣子走過場,或追求形式上的熱鬧,不真正關注其對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價值。在新課程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課程目標的核心,必須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充分認識校本課程在促進學生素養(yǎng)全面提升上的價值,引領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
強化課程規(guī)范,合理建設校本課程。盡管校本課程已經成為中小學的普遍實踐,但現(xiàn)實中依然存在課程設置不夠規(guī)范的情況,典型表現(xiàn)之一是校本課程課時被擠占。課程育人不僅要求每一門課程都要將價值定位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更強調課程作為一個體系的整體協(xié)同育人功能。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拓展和有益補充,校本課程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規(guī)范設置,不能隨意不開或缺課時,更不能徒有虛名。
注重需求分析,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在“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共同目標引領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是校本課程的核心價值追求。但在學校的具體實踐中,校本課程有時會成為基于學校特色追求的另一種“一刀切”課程、基于校長個人傾向的“校長課程”,或基于教師意愿的“教師課程”,這顯然背離了校本課程建設的初衷。校本課程建設須回歸學生立場,傾聽學生的聲音,準確把握學生的真實需求,乃至基于對社會發(fā)展趨勢的把握引領學生需求,進而打造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高質量校本課程。
(作者:崔允漷,系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