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6月1日電(記者水金辰、姜剛)只聽機器轟鳴響,不見田里人奔忙。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趙橋鄉(xiāng),無人收割機正在自動駕駛收割小麥,這讓種了40年地的焦魁頗感新鮮,“以前收割低頭彎腰,那叫一個費勁。時代在進步,現在種糧省事多了,農民收麥連田都不用下了!”
江淮大地,風吹麥浪。莊稼地里,記者聽農民話農事,“新事”“新活”不斷涌現,讓農田多出糧、出好糧。
畝產1154斤!前不久,長江沿線,安徽省農墾集團華陽河農場有限公司十公司職工朱斌摘得了今年農場小麥單產“冠軍”,也創(chuàng)下自己多年小麥種植的最高紀錄。“今年農場全面推進‘五統(tǒng)一’,全農場種一個品種,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統(tǒng)一生產資料供應。高產量離不開農科所的科技投入。”朱斌說。
朱斌所說的良種正是華陽河農場農業(yè)科學研究所2017年引進試驗的品種,經過4年試驗示范,2021年秋季正式面向全農場推廣。“俗話說‘麥倒一把草’。我們通過把好種子關,選育抗倒性、抗病性強、產量高的品種,讓糧食豐收贏在‘起跑線’。”華陽河農場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孫躍武說。
“今年我才知道我們這兒的地里不缺鉀”“不缺的東西不能多撒,多撒效果也不好”……
麥收現場,朱斌和農場同事討論著肥料的使用問題。今年,華陽河農場超過八成的耕地使用了測土配方肥。農場農科所工作人員通過監(jiān)測不同的點位,了解土壤理化性狀和供肥性能,可以實現農田“缺啥補啥”。
位于安徽省宿松縣的華陽河農場機收小麥現場。新華社發(fā) 李龍 攝
在淮南市壽縣小甸鎮(zhèn)賈莊村,使用配方肥的1167畝小麥同樣獲得了豐收。此時,小麥已經收完,高粱開始播種。賈莊村黨總支書記韓子科領著記者前往倉儲車間,展示他專門預定的經過包衣處理的高粱種子。
“今年我們1500畝高粱全部采用種子包衣處理。這樣一來,種子種在地里,不容易發(fā)霉,出芽率高,還能防病。”種地近30年的韓子科說。這些種植“秘笈”讓他深有感觸:科技投入和機械助力給糧食生產插上增產增效的“翅膀”。
無人機拍得出大片,也能玩得轉農田。按照劃定路線定量噴灑農藥,農民進行田管時,能有效避免農藥損傷。“三夏”時節(jié),以前一把火燒了的小麥秸稈,如今也發(fā)展出一條資源化利用的產業(yè)鏈。
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澤調研后認為,糧田有“新事”,莊稼出“新活”,如今種田更科學、田管更精細、全程機械化,現代糧食生產正展現出生機勃勃。
趙化向記者展示新購置的大豆玉米復式播種機。新華社記者 水金辰 攝
近期,阜陽市潁上縣楊湖鎮(zhèn)種糧大戶趙化新購置了一臺大豆玉米復式播種機。通過電腦控制,播種機可以精準控制、預警播種密度,2天就能播完800畝大豆和玉米。小麥收完后,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將新見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新形態(tài)。這也是趙化今年嘗試的糧田“新事”。他說:“咱農民要敢闖敢試,不斷嘗試新鮮事物,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