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徐簡
這幾天不少一線教師非常興奮:“2019年是‘基層減負年’,沒想到這個‘紅利’‘砸’到自己頭上了。”有人這樣說。
12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從統(tǒng)籌規(guī)范督察檢查評比考核事項、社會事務進校園、精簡相關報表填寫工作等方面提出20項要求,被坊間稱為“教師減負20條”。
無疑,這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件大事。
此前,教育部曾多次表示將出臺政策為中小學教師“減負”。今年年初召開的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也提到了將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沒想到這個教育內(nèi)部的政策,最終由中辦、國辦聯(lián)合發(fā)布。這既說明了國家的重視程度,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
那么,在很多人心目中那個“備備課、上上課、陪孩子玩玩,還有寒暑假”的中小學教師,負擔到底有多重?
有這樣一個段子:一位教師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拼命把他搖醒。這位教師微睜雙目,努力去撿散落的紙張,吃力地說:“這些是我的班主任工作總結、學科教學總結、教研組總結、結對總結、課題小結、個人年度小結、個人三年規(guī)劃、個別化學習觀察記錄、各科成績匯總、個案追蹤、家訪記錄、安全工作總結、消毒登記匯總、學生評估手冊、學籍卡登記、德育滲透材料、培優(yōu)扶差總結、課外活動總結、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隨筆、教學論文、學習材料、業(yè)務學習材料、聽課記錄……”
有人可能覺得段子就是在搞笑,殊不知被眾多表格、文本壓得抬不起頭的老師們,已經(jīng)成了名副其實的“表哥”“表姐”,搞笑只是中小學教師用來自嘲和放松的方式。有多少與教學無關的表格,背后就有多少與教學無關的“雜事”。
不久前,湖南湘西的鄉(xiāng)村女教師李老師,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寫就了一篇名為《一群正被毀掉的鄉(xiāng)村孩子》的文章,她寫道:
“學校極缺老師,每個人的工作量都很大,比如我教兩個班的語文兼班主任工作,抽空還得幫學校寫通訊稿……開學以來,學校幾乎每周都有檢查,隔兩天,我們就要帶學生大掃除。停課掃地是常有的事,我的語文課已停滯不前……區(qū)檢、縣檢、州檢、省檢、國檢接踵而來,班主任大清早帶學生掃地,其他老師忙著準備迎檢資料,或要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類表冊。你們來了,就真的看見真實了嗎?資料造得好,就是脫貧、就是教育搞得好?”
結果,這封信讓李老師一夜成名。她連夜被“上級”領導找去“說明情況”,也被勒令刪除了文章并保證以后不會再寫。之后,劇情又發(fā)生了反轉,“更上一級”領導對她的做法表示了肯定,李老師所反映的情況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
從什么時候起,教師的書桌上堆滿的不再是學生的作業(yè)而是各種表格?從什么時候起教師的時間不是被學生占用而是充滿了“雜事”?很明顯,形式主義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
一些部門在工作中缺乏創(chuàng)新,難以跳出積弊陋習陷阱,開展工作習慣“拍腦袋”,喜歡“一刀切”,熱衷照抄照搬地“喊口號”。于是,在社會上“肆虐”多時的“重留痕輕實績”的形式主義做法,其惡果在校園里爆發(fā)了。
還有一個原因,這幾年中國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改革政策頻頻出臺,從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改革到教材及課程改革,再到中考高考改革,每個政策都對準了曾經(jīng)的傳統(tǒng)觀念和習慣做法,對于改革最終的執(zhí)行者來說,吃透政策本來已經(jīng)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再獲得改革成效則更需要時日。又趕上“浮躁”之風在社會上的蔓延,戴上急功近利眼鏡的旁觀者對學校教育、對教師越來越挑剔,這些在帶給教師壓力的同時,也促成了部分教師急功近利的做法,本來應有的教育節(jié)奏被打亂了。
我們在討論中小學生負擔的時候,經(jīng)常會提到應試教育,其實,應試教育同時也是造成中小學教師負擔的重要原因。
應該說,這些年所有基礎教育領域的改革都是指向應試教育的,但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這既是傳統(tǒng)的應試觀念已在校園中根深蒂固造成的,同時,也由于教育評價體系依然沒有擺脫“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窠臼。由此帶來的是,改革沒有把應試教育趕出校園,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疊加,筆者在不少學校了解到,為了順應改革的要求,很多教師一邊在精心準備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思考,一邊又讓學生大量刷題;表面上大張旗鼓地給學生減少書面作業(yè),暗地里又趕進度、加難度。這種情況怎能不造成教師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
好在,我們欣喜地看到,中辦、國辦發(fā)布的“教師減負20條”給出了四條減負重要舉措,一是減督察檢查評比考核事項;二是減社會事務進校園;三是減報表填寫工作;四是減抽調(diào)借用中小學教師事宜。這些舉措,確實擊中了中小學教師負擔重的痛點。
其實,打開近幾年發(fā)布的教育改革措施,細看條目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措施本來就在之前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中已有規(guī)定,有些之前雖然沒有寫進政策,卻近乎常識——比如,“教師減負20條”有這樣的規(guī)定:“對于強制攤派無關事務,堅決杜絕,不得隨意讓學生停課出人出場地舉辦有關活動。”學校本來就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校園中最大的事就是給學生一張安穩(wěn)的書桌,讓老師心無旁騖地教、學生安安靜靜地學,怎么可能隨意停課?
因此,政策制定再好關鍵還在執(zhí)行。本次中辦、國辦發(fā)布的文件中特別指出,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并不是教育部門一家的事,而是“各地區(qū)各部門”的事,這也使得教育部門告別了“單打獨斗”的尷尬局面。
其實,只要嚴格按照政策一項項真正落實,就沒有減不了的負擔。(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