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又是新學年伊始,一大批萌新來到他鄉(xiāng),即將開始新的征程。但除了期待,大部分萌新在新環(huán)境中多少有些“瑟瑟發(fā)抖”:我這么做會不會丟人?我在校園里穿這身衣服合適嗎?學長學姐會不會嘲笑我?同學會不會覺得我笨手笨腳的?我一個人去食堂,會不會顯得不合群?如果給他們留下奇怪的印象,那我這幾年就完了……
緊張很正常,但也大部分都沒有必要,因為其實——除了我們自己,真的沒有那么多人會注意到我們。
電影《單身傳奇》(the Lonely Guy)中曾有一個情節(jié),主角來到一家餐廳,被問道“你們一行有多少人”時,他回答說他是一個人吃飯。領班提高了嗓門驚奇地問道:“一個人?”餐廳里一片寂靜,大家轉(zhuǎn)過頭來,不敢相信地盯著他。更糟糕的是,不知從哪里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聚光燈,在主角走到座位的路上一直追隨著他。
盡管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會出現(xiàn)聚光燈,但我們在覺得自己犯了錯、做得不合適、甚至也沒做什么,只是在一群人面前時,總會覺得尷尬、手足無措,好像有一盞無形的聚光燈,把我們的丑態(tài)放大暴露到眾人面前。無論是一個人去餐廳吃飯,在公共汽車門口翻找零錢公交卡,還是在課上被老師點到名但回答不出問題時,這個無形的聚光燈都會出現(xiàn),讓我們害怕,讓我們“瑟瑟發(fā)抖”。
但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在那些尷尬和不幸的時刻,人們傾向于夸大、高估別人注意到自己的程度。不止是“壞事”,即便是成功,哪怕是在學術會議上發(fā)表了一篇精彩演講,還是自認為付出了非凡的努力考到了年級第一名,其實也沒有那么引人注意。我們想象中的別人對自己的強烈關注,多半真的只存在于想象中,這個無形的聚光燈也只存在我們心里,這種高估別人對自己注意程度的現(xiàn)象被稱為“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穿上一件特殊的T恤,上面印著一位流行歌手的照片,然后他需要去敲一間實驗室的門;而在此之前,實驗室里已經(jīng)坐了其他幾位衣著“正常”的參與者了。這位參與者要跟實驗室里的研究者進行短暫的聊天,然后從實驗室出來。
有多少實驗室里的參與者能記得他T恤上的照片呢?
事實上,沒有幾位記得(比如,6位里面只有1位);但這位穿著T恤的參與者卻覺得,肯定至少有兩位。
所以,走在校園里大可不必那么擔驚受怕,沒有那么多陌生人看你。即便陌生的學長學姐們注意到了你,也許也只是順便“嫉妒”一下你的年輕可愛呢!
如果你說,陌生人不注意還算正常,但在熟人面前尷尬呢?那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了,在有直接互動的小組中,人們也會高估自己對小組討論的貢獻和重要性,無論這種貢獻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哪怕缺席討論,別人也可能沒在意(這可不是你在小組作業(yè)中劃水的借口哦)。
不過,哪怕我們知道有“聚光燈效應”的存在,超越自己的視角依然是很難的,我們還是會擔心和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從自身出發(fā)想事情。最初的“我會被別人關注”這一想法雖然可以被修正,但修正往往是不夠的,我們在估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自己在自己眼中的形象”的過度影響。
好在,“聚光燈效應”的強度是可以適當調(diào)整改變的。
心理學家還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讓一些參與者穿上奇怪的、讓人覺得尷尬的衣服,一部分人在出門前可以先穿一會兒、習慣一下,而另一部分人剛換上這件衣服,就要去跟別人接觸。
有機會先穿一會兒的參與者,因為有時間先習慣這件衣服,之后就能減少放在這件衣服上的注意力,對自己的關注也就沒那么強了。比起那些剛換上新衣服就跑出去見人的參與者,他們所想象的聚光燈效應會減弱。
雖然萌新們是第一次來到大學,但許多小事,是可以提前習慣的。如果對新衣服猶猶豫豫,那就在一個人的時候先多穿一會兒再出門吧。如果太害怕自己在自我介紹中出丑,那就提前練一下,習慣自己要說的話。
總的來看,如果你一直很在意別人的想法,那么不如厘清這兩點:別人其實并沒有那么在意你;如果仍然太過擔心,那就先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演練一下,習慣這件事物。殷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