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風景線·關注本科教學改革
開欄的話
東風浩蕩千帆競,神州處處萬象新。十九大的東風,吹響了全面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號角,也給新時代教育改革發(fā)展注入強勁的動力源泉。
在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當下,我國教育靠什么突破重重難關?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深化改革。從突破學前教育“入學難”到根治小升初“擇校熱”,從推進義務教育全面均衡到招考制度改革的全面突圍,從提高職業(yè)教育吸引力到完善高校內(nèi)部治理結構,各地各?;蜻吔梃b邊創(chuàng)新,或“摸著石頭過河”,闖出了一條條教改新路。從今日起,本報開設“教改風景線”欄目,報道各地各校在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推出的新舉措、新經(jīng)驗。欄目開篇將推出“教改風景線·關注本科教學改革”,關注高校在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zhì)量方面的創(chuàng)新做法,敬請關注。
本科生講《左傳》,知名教授點評;與諾獎得主一起追溯史前文明的巖畫藝術……自2016年起,南京大學推出本科生DIY研讀課,讓學生唱主角,本科生只需在教務處網(wǎng)站按照選課流程填寫一份訂單,通過遴選便可“私人定制”教師及授課內(nèi)容。
目前,南京大學這種以“學生DIY設計課程主題+邀約名師授課”的研讀課程已經(jīng)增加到了51門。
“學生定制”課程模式讓課堂煥發(fā)生機
“走進張異賓教授的課堂,是一次難忘的體驗。”2015級商學院學生邱芷晗說,能在本科階段感受這樣的思想碰撞,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她希望有更多學生走進這樣的課堂,近距離接觸名師。
從十九大會場回來,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就走進了課堂。由他主講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程成為本碩貫通型DIY研讀課,本科生也可加入博士生的課堂。
2016年,學生社團悅讀書社提出的“自主設計主題并邀請名師開課”的想法,得到學校教務部門的支持。“學生們請我加入他們的課程計劃,一開始我也有些猶豫,因為博士生課堂主要是專業(yè)討論和研究,本科生的參與是否對他們有益處?”張異賓的猶豫在大家的參與熱情之下被打消了。
“我上學期的課是文獻閱讀與批判,主要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問題和思考,這對本科生的挑戰(zhàn)非常大。但出乎我意料的是,5名本科同學不僅始終參與討論,并且敢想敢問,活躍了課堂氣氛。”張異賓說。
DIY研讀課從課程主題的選取到授課教師的邀約,都由學生在學校教務處、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的指導下自主完成。開課過程中,師生共同協(xié)商、設計教學方案和教學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課上,學生可以參訪博物館欣賞中國書畫之美,去天文臺探尋“天眼”背后的科研奧秘,在古墓發(fā)掘現(xiàn)場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學生的策劃和參與熱情也吸引來許多教師積極參與其中。
中外名師薈萃師生共同研討
“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挺緊張的。”來自歷史學院2014級的朱同學說,這學期她選修了文學院教授徐興無的《左傳》研讀課。“這門課由同學自己來講經(jīng)文和傳文,由老師點評和提問,對課前準備提出了很高要求。”
不再是單一的講授和一成不變的單向教學,DIY課程上,師生坐在教研室共同研討經(jīng)典文獻。
開課前,徐興無建議學生提前閱讀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并把西晉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作為參考書。課堂上,徐興無對“傳”和“經(jīng)”進行闡釋,強調(diào)在讀傳和經(jīng)時應當順讀、通讀,然后將大部分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每節(jié)課由一名學生主持研讀,由其決定具體授課內(nèi)容與形式,徐興無進行補充和點評。
學生表示,《左傳》是大家選出來的,這樣的選課形式更滿足學習的興趣點。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面對文本時有更加清晰的思路,能夠在教師引導下更好地調(diào)整學術方向。
2017年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教授連續(xù)第五年在南京大學開課。秋季學期,他的全英文課程“現(xiàn)實:文學與藝術中的現(xiàn)實主義與理想主義”通識課經(jīng)過票選,被納入了DIY研讀課名單中。研讀課采用小班教學模式,為本科生開設的研討班一般15人以內(nèi);本碩(博)合上課程,則是5至10人。
探索新模式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
“這是學校探索的一套全新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邵進說,“DIY課程目前已增加到51門,其中人文社科類課程較多,側(cè)重于訓練學生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擴展學生的方法論知識。”
目前,南京大學已初步建立了DIY研讀課基本結構,即DIY研讀研究課程+本碩(博)合開課程。其中,本碩(博)合開課程是將碩士生、博士生課程向本科生開放選修,助力確定未來研究方向。DIY研讀課可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銜接的過渡課程,既滿足本科生學術基礎學理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也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研究素養(yǎng)。課程采取研討的形式,學生通過遴選后,在開課前兩周內(nèi)可試聽,教師則根據(jù)學生試聽表現(xiàn)和對課程的適應度不斷微調(diào)。
“這樣的課程設置,更大限度地發(fā)展了學生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培養(yǎng)。”張異賓說,學生選課擺脫了過去“工具性”“知識性”的束縛,選擇了文科類的通識基礎課程。
“要引導學生從接受簡單的工具性知識傳遞,轉(zhuǎn)變?yōu)橛猩鐣髁x核心價值觀導引、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導、有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積淀的學習。”張異賓表示,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他們對未來工作和事業(yè)的熱愛。(通訊員 齊琦 黃芮雯 本報記者 繆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