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高俊夫
心理嘀咕
“第一批90后”刷屏看起來就是一件純屬無聊的網(wǎng)絡偽話題,而90后他們之所以會被“擊中”,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更多地反映了現(xiàn)時代年輕人群體普遍的迷惘和焦慮。
近幾天,不少人的朋友圈被“第一批90后”給刷屏了,諸如“第一批90后已經(jīng)離婚了”“第一批90后已經(jīng)開始禿了”“第一批90后的胃已經(jīng)垮了”……看上去沒一個好詞兒,“離婚了”“禿了”“垮了”“油膩了”“快瞎了”。
掐指一算,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今年才剛27歲,最大的也要過半個月才滿28歲。作為即將“二八妙齡”的一代被這些無聊的喪詞形容得真夠含辛茹苦的。問題是,這些“第一批90后”的說法有根據(jù)嗎?
27歲,有沒有結婚又離婚的?偌大一個中國,肯定有。27歲,有沒有開始禿頂,開始胃垮,開始油膩,開始眼瞎的?數(shù)千萬的群體,哪怕千分之一,也有數(shù)萬之眾。別說90后,哪怕是00后,“第一批00后”開始禿了、胃垮了、油膩了、快瞎了,恐怕也都有。
也就是說,“第一批90后”刷屏看起來就是一件純屬無聊的網(wǎng)絡偽話題,沒有任何營養(yǎng),也沒有任何值得談論的必要。那些刷屏的喪詞,不過是一堆曖昧的正確廢話罷了。
不過,值得細究的不是刷屏的“是什么”,而是“為什么”會刷屏。不就是一堆無聊的曖昧的廢話嗎,但那么多90后年輕人被“擊中”然后轉(zhuǎn)發(fā),其實絕大多數(shù)轉(zhuǎn)發(fā)的90后年輕人與這“第一批90后”的喪詞沒什么關系。至少我朋友圈一大堆“第一批90后”的年輕朋友們,所有轉(zhuǎn)發(fā)過的,沒有一個“離婚了”“禿了”“垮了”“油膩了”“快瞎了”,一個都沒有。
他們之所以會被“擊中”,會心有戚戚地轉(zhuǎn)發(fā),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更多地反映了現(xiàn)時代年輕人群體普遍的迷惘和焦慮。
按理說,20-30歲的青春韶華應該是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無論是沉浸愛情,環(huán)球旅游,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造,冒險嘗試,一個人一生中最能放松享受、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也就是這一段青春歲月。
問題出在哪里?中國社會,特別是城市的年輕人,從高校一畢業(yè)開始就不得不面臨其他國家同齡人基本上不會多慮的問題:買房、結婚。相對地,國外的同齡人大多是30歲以后才考慮買房,而且結婚也不必跟買房聯(lián)系起來。但在中國社會竟成為20來歲就不得不提前面對和承受的壓力。
一個房,一個婚,再加上60后、70后父母寵溺出的“巨嬰”,小伙子很多媽寶男,年輕姑娘不少公主病,對前途一片迷惘,離開了親媽連給嬰兒換尿布都一籌莫展。于是乎,“第一批90后”未老心先衰,二十七八的青春韶華愣生生活出老驥伏櫪,烈士暮年的蒼茫和悲壯感來。
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們會被無聊的網(wǎng)絡偽話題“第一批90后”所“擊中”,心有戚戚。唐映紅(心理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