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94歲“捐款爺爺”6年捐款58次還要繼續(xù)捐下去
廖弟友手持用了6年的捐款證書。
1951年廖弟友為抗美援朝捐獻的獻金證。
2月6日,農歷正月初十,春節(jié)漸近尾聲,五塊石綜合市場周圍的商鋪陸續(xù)開張。與市場隔路相望的玉局庵東路8號院2棟2單元1樓里,94歲的廖弟友帶上帽子,正打算門透透氣。
根據(jù)成都慈善總會的捐款證書顯示,2011年到2017年6年間,廖弟友共捐款58次。相較年前難捱的冬日,廖弟友春節(jié)過得很暖心:“社區(qū)有人來看我,他們還鼓勵我,我得繼續(xù)做好事才不辜負他們!”
默默捐款
多家媒體爭先報道
1923年出生的廖弟友是五塊石新社區(qū)玉局庵東路8號院居民,94歲的他平時沉默寡言,大家雖彼此認得,卻不太熟絡。但就在這個老舊小院里,廖弟友曾經聲名鵲起。據(jù)鄰居回憶,“有段時間好多人都扛著攝像機來院子里找他,剛開始還以為出了什么事兒!”居民的驚訝,來源于廖弟友多年來一直堅持做的事——捐款。
“記不清楚了,反正有人需要我就給。”廖弟友說,在媒體報道之前,他已默默捐了很多次,每次100元、200元的視情況而定,雖然數(shù)目不大,但廖弟友已堅持6年。
從2014年起,各家媒體爭相報道讓廖弟友的事跡迅速為眾人所知,大家也才了解到廖弟友并非從2011年才開始捐款。早在1951年抗美援朝時,他就把自己兩年的工資全盤捐出。至今,廖弟友還保存著當時捐獻時的獻金證。
捐款證書內頁。
不顧家人意見
2000多元退休金每月捐
“出了名”后,廖弟友的鄰居們終于知道廖老頭經常“全副武裝”,一副出遠門的樣子到底是去干嘛了。常年在院子大門口賣煙的魏素華說:“出一趟門,又是戴帽子又是拿茶杯,只當他是去買菜,不曾想竟是給別人送錢!”
和魏素華一樣驚訝的,還有廖弟友的家人。“先前不曉得他一直捐錢的事,還是通過報紙知道的”廖弟友的小兒子廖鳳明說。在廖鳳明印象里,父母的生活屬于“過起走”的類型,菜錢都舍不得多花的父親,對捐錢卻是如此的“大手筆”,讓他很不能理解。同樣不能理解的還有廖弟友的愛人,廖弟友有些無奈:“她老是擋著我,不讓我?guī)腿恕?rdquo;
雖然家人有意見,但廖弟友執(zhí)意打著自己的算盤。多年來,他一直都把自己的退休金進行分類:“2000多元的退休金每月先交水電費,三個月給她(廖弟友的愛人)1000多的生活費,每月再給別人(捐)一點,余下的就是我的生活費了。”盡管除去水電費和愛人的生活費,廖弟友已所剩無幾,但每月捐款幾乎成了他的習慣。
不圖回報
捐款只因“吃過苦”
在廖弟友的概念里,捐錢不是“捐”,是給,只要有需要他都給,而“給錢”的緣由則要追溯到他小時候。“我12歲就擔油桶,學織布,家里窮,我吃過苦”他說。廖弟友表示,正因為自己吃過苦,看到別人吃苦他才執(zhí)意幫襯。
從賑災捐款,到為愛助醫(yī),從公眾熟知的“提燈女孩”王思培,到無人注意的早產雙胞胎,成都慈善總會為廖弟友發(fā)放的捐款證書上,每一頁都記著受助者的名字和個人基金的用途。翻看捐款證書,僅從2011年3月到2016年12月這段時間內,廖弟友的捐款次數(shù)達到58次,最近一次是2016年12月存入個人慈善基金的記錄。
面對如此稠密的捐款次數(shù),一片空白的“回探”記錄讓人瞠目。但仔細翻看捐款證書,廖弟友的個人基金多通過慈善總會捐出用于賑災,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只有簡單的受助者簽名。
“從他家里到這邊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每次廖大爺來我們都很緊張,畢竟上了年紀,他腿又不方便,我們就勸他說‘廖大爺,你的個人慈善基金里還有錢沒用出去呢。’他不聽你說,照樣來。”成都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嚴巧說。
幫過的人雖沒有來看他的,但廖弟友心里敞亮:“他們不知道我的電話,也不知道住哪,怎么找得到呢!”
廖弟友到醫(yī)院探望受助者
曾花三天時間
為一對雙胞胎送去200元
每天打開收音機,廖弟友最關心的就是尋找需要幫助的人:“收音機里、電視里說誰需要幫助了,我都記下來。”
記下受助人的大概地址,廖弟友就踏上了大海撈針的征程。用不來智能手機,導航軟件、定位軟件對他來說也都是學不會的高科技。捐款的路上,廖弟友磕磕絆絆地一路打聽,有時甚至得跑幾趟,才能找到受助人的家。
在所有受助人中,廖弟友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2月見過的一對雙胞胎。原來,廖弟友與愛人曾在1955年迎來了自己的一對雙胞胎。“有一天我回家沒看到,就問孩子哪去了,他媽說死了,我心想死了一個還有一個呢,結果都死了。”廖弟友皺了皺鼻子說:“要活下來都60多了!”
正因為有過慘痛的經歷,2016年2月,當從廣播里得知錦江區(qū)某地有一對雙胞胎早產兒需要幫助時,廖弟友花了3天時間找過去,送上了200元錢。“前兩天去時路都沒找到,我把字記錯了。”廖弟友從口袋內掏出一疊紙,仔仔細細地翻了一遍,從中間拽出一張說:“就是這個,是經天路,我還記成了青天路,耳朵不中用了。”硬紙的邊緣已經泛黃起層,卻被他一直帶在身邊。
感謝幫過我的人
今后我還會捐下去
廖弟友住的屋不足10平米,屋內被雜物堆得只剩中間一條小道,大部分時間他都坐在椅子上發(fā)呆??吹缴鐓^(qū)工作人員付旭明來看他,廖弟友雙眼放光,一個勁兒地說感謝。“過年好多人來看我,街道、社區(qū)的領導都來,我也沒做什么……”廖弟友不好意思地說。
一個老太太進門走進了里間,廖弟友說那是他的妻子,近年來分開住了。“平時我自己做飯,有時自己吃,有時我們倆搭伙吃。”他扶了扶頭上的帽子。記者問誰買的帽子,他回答說自己買的,11塊錢,帶了六七年了。自己日子清苦,廖弟友心里卻惦記著幫過的人:“不知道他們都過得怎么樣,還有沒有難處?”
根據(jù)捐款證書上留下的聯(lián)系方式,我們與那對受助雙胞胎的父親李富勇取得了聯(lián)系。“那天他是突然找到家里來的,拄個拐棍,他自己都一把年紀了,還給我們錢,所以我記得很清楚。”李富勇表示:“雙胞胎現(xiàn)在很健康,很感謝那位爺爺!雖然只是200塊錢,但老人的精神很讓我們感動!”得知雙胞胎健康,廖弟友反復念叨著:“沒病就好,沒病就好!”
“我想謝謝幫過我的人,我找人路上老是走錯路,要不是有人給我?guī)?,可得找?也謝謝街道社區(qū)的領導們鼓勵我,只要走得動,我還會繼續(xù)捐下去!”廖弟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