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聞:81歲嫂子照顧75歲失明小叔子65年
老嫂如母。走到人生暮年,75歲的孫豆豆終于體會到了這四個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不要丟下小叔子不管”
通往白保村的山路,車不多。村子不大,隨便找人打聽,都能知道孫豆豆。昨天中午,陽光剛好,小村莊里沒有霧霾,天是湛藍色的。
孫豆豆拄著拐杖,坐在院子里曬太陽。藍色中山服,洗得有些發(fā)白,但很干凈。這是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然雙目失明,但他的知覺很敏銳,聽力很好。
家中除了他,還有81歲的嫂子計宗英。嫁入孫家那年,計宗英17歲。她是程家嘴村人,10歲時纏足。時間不饒人,半個多世紀過去,當年的新媳婦,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老態(tài)龍鐘。尤其是今年,計宗英明顯感到身體不如以前,站的時間太長,就覺得腿疼。
孫家兄弟二人,計宗英嫁給了老大,孫豆豆排行老二。嫂子進門那年,孫豆豆只有10歲——3歲時,因為生病發(fā)高燒,他雙目失明至今。在咸陽彬縣的這個農(nóng)村,孫家不算富裕。作為大嫂的計宗英,要伺候公公,照顧丈夫,還要照料這個失明的小叔子。
嫁入孫家這一年,49歲的公公去世。臨終前,老人把她叫到炕邊,用近乎請求的口氣,囑咐計宗英,再苦再難,不要丟下小叔子不管,“他起碼可以幫你們看門護院,只要保證能有一碗熱飯吃就好。”
吃飯時調(diào)好鹽和醋端到跟前
沒人知道,當年只有17歲的計宗英,能否明白這“托付之重”。“我年輕時能干,針線茶飯,樣樣都很拿手。”說完這句話,計宗英笑了笑,“蒸饅頭、搟面條、去廟會上賣豆腐,里里外外就一個人。”她說,自己沒有文化,但明白一個道理,“既然答應(yīng)了的事,就得辦到。”
生活的磨難,接踵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孫豆豆從崖山跌落,左腿跌傷。等家人發(fā)現(xiàn),拉到醫(yī)院后,醫(yī)生讓截肢。“我眼睛看不見,再截肢就徹底廢了。”治療方案,被性格倔強的孫豆豆徹底否決。在炕上躺了一周,他用手按摩傷處,鬼使神差般竟然把骨頭接好了。
1993年,計宗英的三兒子在救人時犧牲,同一年,丈夫因為傷心過度去世,從此,照顧小叔子的擔子,落在了計宗英一人肩上。
多年的照顧,鹽和醋,放多放少,都是計宗英根據(jù)小叔子的口味,摸索總結(jié)出來的。平日里,家中只有計宗英和孫豆豆倆人,衣服爛了,換下來交給計宗英??p好后,疊得整整齊齊,擺在小叔子房間的枕頭邊。這些細微到極致的照顧,伴隨著冬去春來,伴隨著衣食起居,成為晚輩們最生動的“親情課”。
65年過去,孫家四世同堂,其樂融融,計宗英成為一大家人的精神領(lǐng)袖。“沒有我的嫂子,就沒有今天的我,她是我的拐杖,是我的眼。”孫豆豆說,有嫂子的每一天,活著就是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