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位音樂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有“搖滾音樂活化石”之稱的鮑勃·迪倫,戰(zhàn)勝“千年陪跑”村上春樹和“謠傳”獲獎者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把今年的諾獎攔于懷中。
鮑勃·迪倫獲獎的消息,會讓音樂從業(yè)者和知識階層感到興奮,另外,文學愛好者也會覺得欣慰,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鮑勃·迪倫的本質是一位詩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歌詞寫作,要比一些同時代的詩人更雋永,也更有欣賞性。
讓鮑勃·迪倫與諾獎顯得有點兒距離的,是他的民謠、搖滾歌手身份。有人把鮑勃·迪倫稱作為“世界搖滾之父”,難道“世界搖滾之父”不是貓王嗎,如果說貓王開創(chuàng)了搖滾樂的歷史,那么迪倫則賦予了搖滾樂以靈魂,但在搖滾之外,鮑勃·迪倫作品中的詩性與文學性,才是他多年之后與諾獎結緣的關鍵所在。
鮑勃·迪倫曾與中國有緣,2011年4月6日,他的演唱會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開唱。迪倫演唱會的舞臺布置非常簡陋,射燈把他和樂隊的背影投射到身后的幕布上,這就是所有背景。幕布上迪倫的身影,不像是屬于一位巨星的,而仿佛來自鄉(xiāng)間酒吧的駐唱歌手。鮑勃·迪倫連續(xù)唱了一個半小時,每首歌的間隙時間不超過一分鐘,他一手把著麥克風,一手把著一瓶礦泉水,70多歲的老頭子還有如此力量,讓人感嘆。
音樂之外的鮑勃·迪倫,是一個沒有被充分發(fā)現(xiàn)的人,在音樂的光環(huán)之外,他擁有一位詩人的樸素與優(yōu)雅。洪晃曾在微博上講述了她第一次見到迪倫的故事,說她小時候在紐約上小學,鮑勃·迪倫是班里一位學生的家長,有一次洪晃受邀參加鮑勃·迪倫專為孩子舉行的派對,一個穿著大褲衩的怪叔叔為他們唱了很多歌,那個怪叔叔就是迪倫。
鮑勃·迪倫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名字叫《答案在風中飄揚》,這首歌給他帶來了名聲,讓他擁有了“抗議型歌手”的身份,但鮑勃·迪倫并不為這個身份而感到自豪,在他的言論中,甚至傳遞出反感成為符號、拒絕被貼標簽的意圖,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他,更追求一種樸素、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愿意成為意識形態(tài)工具。
諾獎選擇把今年的獎項頒發(fā)給鮑勃·迪倫,不會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因為鮑勃·迪倫的和平歌者身份已經足夠遙遠,反而諾獎為他撰寫的頒獎詞更能說明獲獎緣由,“鮑勃·迪倫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這句簡單的評語,更多是從文化、音樂的層面上肯定鮑勃·迪倫,這是對他作品文本價值的褒獎,而非因為別的什么因素。
把諾獎頒給鮑勃·迪倫,體現(xiàn)了諾獎評委會的開放心態(tài)。歷年來諾獎的評選結果,都是難以猜測的,盡管每次獲獎人選名字公布,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解讀,但諾獎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就是它從來都沒有脫離過對文學的尊重,以文學含金量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考核標準,給出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獲獎者人選,這是諾獎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鮑勃·迪倫獲獎為未來的諾獎的評選,打開了一個更開闊的想象空間。在多媒體時代,文學的定義本身就在不斷被沖刷與更改,文學的形式與內容也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嚴格意義上的詩歌、小說可以獲得諾獎,具有文學含金量的音樂作品,也一樣可以分享諾獎的榮耀。鮑勃·迪倫獲獎,是諾獎送給所有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一個禮物,這次頒獎結果,會鼓勵世界范圍內的文藝創(chuàng)作,向著更多元的方向行進。